第(1/3)页 夜色浸染着乡野,村校斑驳的白墙在月光下泛黄。 木窗框锈迹蜿蜒,栏杆边斜挂的“好好学习”褪了红漆。 刘锦玉和五丰小学校长魏瑞英,就在窗户边一边抽烟一边小声说话。 “还得是华子好抽。”刘锦玉感慨,“感觉比其他烟就是要纯。晚上熬夜抽完了,第二天嗓子不会痒!” 华子的烟气缭绕中,刘锦玉看见校门外虬结的荔枝树影婆娑,白日里晒蔫的阔叶此刻沙沙翻卷。 砖缝间的蟋蟀与蕉叶上的草蝉合鸣,蛙声忽从稻田漏进来,裹着温热晚风掠过石阶,将教室里昏黄的钨丝灯光吹得晃晃悠悠,仿佛旧课本里飘出的叹息。 这种景象,羊城里很难看见。 逸仙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锦玉。 此刻也颇有点诗兴大发的感觉。 不过眼前正在和他交谈的魏校长。 只会教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啊哦哦和咦呜咦,还有乘法表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 再说久居乡野,早就看腻了。 可没有刘锦玉这么多感慨。 “我自己倒是觉得。其实十块钱一包的华子,和两毛钱一包的合作牌烟,抽起来没什么不一样。” “都是烟。”魏瑞英乐呵呵道,“都一样。” 刘锦玉心想,那你倒是把你的华子送给我抽啊。 一箱华子,假设二十条。 一条就算批发价是五十,那一箱也要一千块了。 一千块。 这都赶上刘锦玉一个月的工资、补贴和赚到的外快总和了。 内心略有点小受伤的刘锦玉,不想再和魏老汉谈抽烟这个话题。 刘副台长好奇地指了指身后,空调开的冰冰凉凉的临时宿舍,“魏校长,我们下午来的时候,空调都还没有。是傍晚装的?” 刘锦玉作为副台长,在羊城已经是属于条件比较不错的家庭。 他都是今年收入比较稳定一点。才敢咬咬牙,花了八千块钱在家里装了台空调。 就这都已经算是敢享受的。 可空调也不敢随时都开,一般也就晚上睡觉,热的真受不了时才会开。 哪里会像这里。 学校的教室看起来那么破,那么破的教室里居然装上了空调。 他刚才已经看过了。 这不大的学校,几乎每个教室、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 看痕迹就知道应该是新装的。可能是今天下午他们来了以后,下去村子里采访时才装上的。 “是下午来装的。” 魏瑞英还是乐呵呵的样子,指腹摩挲着红塔山香烟,“魏子俊说,苦谁都不能苦孩子。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空调都是他捐的,十三个教室和办公室装了十三台。” 十三台空调……丢雷楼某,台里的空调加起来都没这么多。 土老板真是有钱。 刘锦玉也不再问这么多空调,一起开起来到时候电费要怎么办。 一定也是被那土老板给包了。 看了看夜色中,略显破旧简朴的学校。刘锦玉好奇魏子俊连空调都捐了。 那怎么不多拿点钱,顺便把学校重新翻盖一遍。 “哦,也有的。魏子俊说让我和我们附近几个村的书记,向上面打报告。” 魏瑞英还是乐呵呵的,夜风吹起他发白的发鬓,“我们打算在几个村子中间,就在五丰山脚下盖新学校。魏子俊还说,到时候小学、初中、高中一起办。” “魏子俊还说不用上面给钱。他自己拿钱建就好。” 至于说五丰村全体学生免学费。上林村、后溪村等村子的学生免一半。 还有肯来这边教书的老师,工资有额外补贴。 以及学生成绩优秀,能拿到相应奖学金这些事。 刘锦玉没问,魏瑞英自然也就没说。 烟抽完了,魏瑞英不放心地继续在学校里巡视。 十三台空调呢。 一台要七千多块。装下来九万多。 虽然说附近应该没谁有胆子,跑到学校里来偷空调。 这个被抓到了,是真可能被直接打死的。 可这些东西这么贵。魏瑞英作为校长,觉得自己是第一责任人,他是真心放心不下。 哪怕不熬夜守,现在也是警惕的很。 刘锦玉自己,则感慨着土老板真系丟它楼某的有钱。 接着就回屋吹空调了。 目前一共有两间教室改成了临时宿舍。 一间睡女同志,一间睡男同志。省台珠江台和羊城台的男同胞们,自然是住到了一起。 羊城电视台带队的,同样也是位副台长。说起来刘锦玉就略有点不爽。 珠江台是省台,来这边采访拍摄,那属于很正常的范围内的工作。 毕竟是省台嘛。 可羊城电视台你丫就是家地方电视台,平时播的都是羊城的家长里短。 负责的范围也是省城那一小块。 跑来干嘛?凑热闹啊? 都在羊城混,还是同行。刘锦玉倒是认识对方。 “张台长,没想到连你们也来。” “刘台长,没办法。上面指定要我们来,不来也不行啊。” “上面?哦,是任务啊。那没办法了。” “对啊。不过没想到这乡下地方,晚上睡觉居然能有空调。啧啧,这位魏老板那是真有钱啊。” “确实有钱。他要是没钱,我们现在也不会跑到这地方。” “……” 两人正用白话,和旁边几个同事交流着呢。 吱呀~ 临时宿舍的门突然被推开。 一个今天他们见过的五丰村村民探头进来。 刘锦玉作为里面职位最高的。本来客气的想询问一下。 那个村民,却回头对身后道,“是这里了。几位同志,今晚你们就在这边休息。女同志住右边那间,男同志睡这边。有什么问题,找正中间校长室的校长就行。” “好的。谢谢这位同志,感谢,咦,居然还有空调?” 和里面刚才的对话,用的是正宗的白话不一样。 门口的对话,村民用的是潮式广普。 和村民对话的那人,说的却是一口正宗的京片子。 那魏姓村民也不说给里面的刘锦玉等人,和新来的这几个人介绍一下。 说完以后,对刘锦玉点点头,转身就走了。 足够大,铺了十张上下床的临时宿舍里,顿时是又进来了三个人。 轻轻作响的空调凉风中,刘锦玉礼貌跟对方打招呼,“你好,同志,我是珠江台副台长刘锦玉。这次率队来采访本省新农村建设,请问你们是?” 对方是说普通话的。刘锦玉自己自然用上了广府普通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