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书记大人也觉得花了这么多钱。 搞了四个多月。 整出来一堆未完成品。 略有点坑。 吴清源赶紧为教授们找补: “虽然都还没完成。但都是可以拿出来用的技术。最少都有60%左右的效果。这60%的效果,都要比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要好很多了。” 几个教授们,跟着疯狂点头。 教授们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主要是他们从没有拿过这么多科研经费。 手头从来都没有这么阔过。 他们以前搞研究,目标都只敢定一点点。 就算有国家支持,最多也只做一下理论前沿的探讨。 哪像这次。 来了深大后,经费管够。 深大也尽可能给予支持。 他们几个情不自禁的,就搞了一些超前的项目研究。 既然是超前研究,那自然不可能一下就弄出来。 甚至吴清源说的60%。 其实也不靠谱。 这些都是实验室技术产品。 还没进行系统的降低成本和应用方面的研究。 换句话说,它们确实可以被造出来。 但成本会很贵。 在实验室里贵点没关系。 拿出来生产应用的成本可不能太离谱。 此刻诸位教授们面面相窥。 都有点心虚。 颇有种老爸拿一百块给他们出去买烟。 他们没买华子也没买荷花。 就只买了包芙蓉王回来。 一百块还用光了的感觉。 “呼……” 魏子俊吐出口气。 他这个动作顿时让教授们更心虚了。 “其实……”吴清源绞尽脑汁,开口准备继续找补。 “搞成了能当院士不?” 突然,魏子俊打断吴清源的话,开口问道。 “哈?”吴清源愣了愣。 教授们也不解地看着他。 “我只问一句。这些技术搞出来了,能不能评上……算了,退一步。能不能参与工程院或者科学院院士的评选?” 亏点钱,甚至完全不赚钱。 一开始魏子俊就有这种觉悟。 其实他投这些人搞科研。 与其说是想要这些这些技术。 还不如说是在投资这批有希望成为院士的科学家们。 一个院士能发挥的能量。普通人看不出来。 甚至会傻乎乎的觉得这些搞科研的科学家们,甚至都没以后一个明星挣钱。 但魏子俊上辈子就很清楚院士的能量。 举个例子。 某葱在微博上点评这个点评那个,牛逼的很。 有一次,他点评到了一位搞医药的大佬。 堂堂葱哥直接就被微博上了封号、禁言套餐! 那位院士当时光是他上市公司的市值就高达几百亿。 更不用说院士们只要舍得下脸。 一号二号可能还不好见。 但海子里,应该也是想进申请一下就能进的。 这就是一位院士的能量。 国内学阀的最顶端,科研和知识殿堂最高级别的神位。 魏子俊想要的,就是一位未来院士的友谊。 和这位院士依赖以之成就神位的相关技术,最少五成以上的利益。 前者是影响力和政治能量。 后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真正牛逼的专利、技术,捞钱也一样牛逼。 烧钱也要烧几个出来,把他们烧到海子里去! 当从吴清源口中得知,只要能搞出来。 那最少都是一个国家一等技术进步奖。 要是效果好。 可能国家特种技术进步奖都能拿到。 而想评选院士,基本上只要有一个国家特种技术进步奖,或者两个国家一等技术进步奖就能选。 选上的概率还高达99%。 因为目前就没有一位科学家,拿了两个一等科技进步奖或者一个特等科技进步奖还没有成为院士的。 “还剩多少钱?”听完这个回答,魏子俊看向吴清源。 “哈?”吴清源愣了愣。 “就是项目的总经费。我记得我一开始投了三千万的。” “哦,哦……”吴清源点点头,马上看向刘国本,“这方面主要都是老魏在跟。我记得上个星期我问的时候,好像还剩一千多万?” “一千零八十一万五千九百五十六块钱。”刘国本小声说。 老刘是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抓总的技术问题。 上面还有一个魏校长,是项目总负责人。 他们两个一个管技术问题,一个管钱和后勤。 刘国本虽然是管技术的。 但项目总账户上剩下多少钱,他还是每天都会关心一遍的。 听到刘国本报的确切数字。 教授们有点低头的冲动。 四个月,八个领头人,十三个研究室,两百六十三个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大大小小四十二个项目,花了快两千万…… 同样的研究人数,同样的研究项目,同样的研究时间。 如果是在国家那儿,他们能分一千万经费就要笑掉大牙了。 再次举个例子。 陈立权负责国家863计划里的储能项目。 他搞了将近七年。 一共拿到的经费,加起来连三十五万都没有。 在深大才四个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