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校长、校领导和一帮老教授们,围着一名年轻人打转。 这种事情要是在深大,深大的学生们已经适应,多少有些见惯不怪的样子。 一看就知道是“大佬俊”又来学校。 华南农大的大学生们不知道啊。 辛齐安安排的“校内旅游”路线上,看见这一幕的华南农大学生们反应都很惊讶。 纷纷找人打听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难道是上面派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来学校巡视。 连校长和几个副校长都围着。 就差书记没跟上,最次也应该是省领导来人了吧? 又或者是国家来人了。 不会是市的,因为华南农大的级别摆在这里。 只是市府来人,了不起派个副校长就能搞定。 不需要上辛齐安校长这种院士级别的大佬— 现在的华南农大有两位院士! 科研硬实力方面,轻松吊打深大。 就算是在全省的大学里,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 也就岭南理工和逸仙大学,可以稍稍压一压华南农大。 等到看见校领导们围着的是个帅气的年轻人,异论更是四起。 对此魏老板本人毫无感觉,只是对华南农大的近海海洋养殖技术很感兴趣。 因为靠着这套技术,华南农大弄出来了另一名院士级别的教授张汉勤。 “张教授。” “魏总请讲。” “有没有兴趣在鹏城开个实验基地?或者去我的老家海陆安。刚才齐校长说,你现在带的学生在搞鳗鱼近海养殖的研究?鳗鱼可值钱啊,我们老家那边最喜欢吃鳗鱼了。你要是愿意,我专门给你配一个车队,机动船管够。刚好我在港岛那边订了一批船,过完年就能下海了。” “……” 张汉勤听完忍不住瞪了眼辛齐安。 因为他其实压根没有在搞鳗鱼养殖技术。 鳗鱼养殖是辛齐安一直想搞,但他作为校长没时间也没精力做,同时科研方向也不符合。 辛齐安希望张汉勤能出手搞这个科研课题。 可是相比于其他海洋养殖的研究。 鳗鱼养殖科研课题肉眼可见的麻烦和“贵”。 没错,就是贵。 就单单一个鳗鱼苗目前全世界都无法人工繁殖,只能靠在海上野捞的问题就很大。 因为只能靠野捞,所以鳗鱼苗的价格堪比黄金—— 不,确切的说同等重量的鳗鱼苗,其价格相当于十倍重量的黄金左右! 研究鳗鱼,光是买鳗鱼苗花的钱。 估计就够几种淡水鱼整个科研过程的经费了。 这个还是个世界级别的科研难题。 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解决鳗鱼苗的人工繁殖。 全球目前的鳗鱼产出,大部分还是靠的海捕成鱼。 由于鳗鱼肉质鲜美,亚洲的小鬼子和欧洲许多国家国民都非常喜欢。 堪称“软体黄金”。 辛齐安一直觉得这有搞头,张汉勤也知道有搞头。 可难度太高,需要的科研经费也很高。 同时就算烧足够的科研经费,也不一定能烧出成果来。 一心想为国家省钱的张汉勤。 他觉得把国家不多的研究经费,浪费在研究这种普通人不太吃得起的海鱼身上。 还不如研究些普通人吃得起的鱼类养殖技术上。 张教授一直不大肯开这个课题,就是怕太烧科研经费。 此刻听到土财主这么开口,张汉勤无语后下意识想拒绝。 但他注意到,辛齐安在疯狂对自己眨眼睛。 和辛齐安做了十几年同事,张汉勤马上便明白齐校长的想法了。 张汉勤心想,大概是齐校长觉得土豪不差钱。 自己不想搞这个难度极高的课题,那是怕浪费国家不多的科研经费。 可要是有个不差钱的土豪金主当冤大头,好像也不是不可以搞? 张汉勤犹豫,纯粹是他不想坑人。 因为就算他是院士,就算烧的钱足够多,他也没把握搞定鳗鱼苗的人工繁殖这个课题。 见他犹豫,辛齐安急得挠头,刚想开口却看到魏子俊提前开口了,“张教授,前期我先给你批五百万的经费。其他方面……” 相比于其实是想用来搞地皮的鸡鸭鹅养殖,现在对鳗鱼养殖这方面。 魏子俊是真心有点感兴趣。 原因很简单,上辈子的时候他的潮汕同乡圈子里有个低调的家伙。 这家伙靠着在海上往霓虹那边运输鳗鱼,愣是十年左右的时间搞出来上百亿身家! 这家伙把江浙和闽省近海养殖出来的鳗鱼,悄悄摸摸搞无税贸易运输到霓虹那边。 华夏养殖的鳗鱼顿时摇身一变,变成了霓虹鬼子最爱的“本土野捞鳗鱼”。 比洗澡查干湖大鱼和沾水阳澄湖大闸蟹还过分,身价直涨几十倍。 小柜子们一边吃着华夏产的养殖鳗鱼,一边夸赞“本国野生鳗鱼”味道就是好。 一边咔咔给店主们和魏子俊那个同乡们送钱。 把当时的魏子俊和一帮潮汕佬羡慕的要死。 却只能在边上干瞪眼羡慕,没办法下场跟着一起赚。 那位同乡能搞这门生意。 是因为他娶了闽省人老婆,加入了闽省那个圈子。 当时搞这个的,大部分都是江浙老板和闽省老板。 甚至就算是国家和霓虹小柜子的官府,对这些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国家不管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真的挣钱,同时对本国没有什么危害。 那些老板们挣的钱,最后还不是会回流一部分到国内。 而且他们在国内不管是自己搞鳗鱼养殖场,还是去找养殖场买鱼。 那也是花的真金白银。要是不让他们搞,国内相关养殖场得倒闭一大半。 这东西在国内最便宜的时候,一斤只卖二十块。 在霓虹那边最贵的时候,一公斤要卖三万五千,还tmd是美元! 霓虹小柜子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很好理解。 第(1/3)页